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升级既要解决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到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格局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存在的机遇,主要途径有: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瓶颈。产品技术水平是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中国与它们的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虽然在柴油机等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国仍未摆脱“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克服技术瓶颈,打造自己的品牌。
2.开展跨国并购重组,补齐短板。采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收购在本企业某些短板业务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可加速技术转移,并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跨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中经常采用的战略。虽然工程机械行业整机及零部件厂商高度垄断,行业排位前三名的企业实力很强难以实现并购,但是还有一些边缘性的企业有较好的技术储备,由于市场开拓不力或经营不善,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处于亏损的边缘,是中国企业收购的理想对象。
3.拓展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企业需放眼全球市场。 “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业务覆盖范围,减少全球需求疲软对行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化战略也能给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4.加强售后市场业务建设,结合互联网金融,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业务模式。工程机械产业链除了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还有相当一部分附加价值集中在售后市场业务,包括产品营销、租赁、服务支持、产品再创造等。国内企业想要成为国际领先企业,必须进行业务结构优化。一是调整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改变工业企业以往粗放式生产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系统,提倡零库存、高效率的生产理念,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供金融投资服务,与经销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业务模式,建立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二是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成立金融租赁部门或投资子公司,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降低应收账款比率,减少坏账风险。
《2016-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机械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0年)为萌芽与准入时期;第二阶段(1961-1978年)为行业形成时期,其标志为: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建成立了工程机械管理专业局(简称一机部五局);第三阶段(1979-1997年)为行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面发展期;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进入国际化发展时期。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自“十五”计划以来,逐步进入了国际化发展轨道,其主要标志和取得的辉煌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为了提高整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运行可靠性,1998年以后,核心部件配套鼓励企业在全球优选采购,提出了要改变以往对整机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倒挂”的政策性建议(所谓倒挂:即整机进口经常享受关税减免待遇,而零部件进口关税不予减免),多次提出和不断修改进口整机产品不予免税的产品条目。与此同时,降低了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经过认证的项目还可享受全免进口关税的政策性待遇。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整机进口增长速度下降,同时也缩短了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产品的性价比指标进一步提高,不仅控制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为批量出口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兼并和兴办独资企业的势头猛烈,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已四处林立。不仅国内市场销售额年年创新高,并以更惊人的速度挺进国际市场。